儿科临床论文内容

时间:2020-10-17 10:02:44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儿科临床论文内容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有关儿科临床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儿科临床论文内容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与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诊疗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收集行输液治疗的患儿16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穿刺,比较两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儿科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穿刺较传统头皮针穿刺具有优势,临床操作过程中与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可有利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应用效果

  静脉输液治疗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护理操作,也是救治危重患儿及时、有效的重要手段[1]。但由于儿科患儿年龄相对较小,血管较细,在心理上存在着强烈的恐惧感,治疗依从性较低,如果一次穿刺失败,需要进行反复穿刺,更加重了患儿的恐惧心理。近年来,由于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可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护士工作压力等优势[2],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作者就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儿科静脉输液治疗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静脉留置针在小儿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行输液治疗的患儿16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10例中,男493例,女317例,年龄(3.76±0.43)岁,其中年龄>3岁448例;对照组810例中,男479例,女331例,年龄(3.59±0.62)岁,其中年龄>3岁426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观察组:①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型号选择:根据患儿个体差异情况选择留置针,准备3M无菌透明贴、弹力带等,一般情况下,3岁以上儿童选用22GA,3岁以下幼儿选用24GA。②血管选择: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的血管。③穿刺方法:剔除穿刺部位周围10cm毛发,常规消毒,取出静脉留置针排尽头皮式套管内空气,除去针套,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头斜面,绷紧皮肤,针尖保持向上,在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呈15~30°进针,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再进针0.2cm。左手将针芯退出约0.5cm,再以针芯为支撑,右手顺穿刺血管方向缓慢推进塑料外管至完全进入静脉内。按住针柄,抽出针芯,松开止血带,证实输液通畅后连接肝素帽,覆盖3M贴。记录置管日期、时间及穿刺者姓名。输液结束,关闭调节器,消毒,并于肝素帽缓慢推注5ml封管液后拔针,将留置针夹于最低处,间隔12h重复封管。④留置时间:一般留置3~5天,如留置期间发现留置部位红肿及静脉炎时,应立即拔除静脉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2)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穿刺方法。

  1.3护理措施

  两组患儿在操作前,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并嘱家属看护好患儿,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等,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拔针,进行局部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在输液时要控制好速度,防止外渗,如输液不畅时,用注射器抽取5ml生理盐水缓慢注入,并根据阻力大小判定针芯堵塞情况,必要时更换针。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以及家属的满意度情况。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用于比较定量变量,卡方检验用于比较定性变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1次穿刺成功率为93.46%(757/8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80%(695/810),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25.528,P<0.001)。分层数据发现,观察组≤3岁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为92.82%(336/362),>3岁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为93.97%(421/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7,P=0.508);对照组≤3岁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为86.62%(326/384),>3岁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为84.89%(369/42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473,P=0.483)。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4.94%(769/8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702/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79,P<0.001)。两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在临床穿刺操作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有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减少了患儿每天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及紧张、恐惧心理,提高了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效率,此外可根据治疗需要方便用药,也便于患儿的活动,有效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本研究观察组患儿静脉留置针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头皮针穿刺的对照组(P<0.001),而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整体操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与文献报道相接近[3~5]。因此,在儿科患者的诊疗中,静脉留置针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在临床中得到了推广应用[6~8]。通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作者体会如下:(1)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使用中,需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介绍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优点和缺点,使患儿家属积极配合,保证留置针的使用安全,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既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2)在静脉留置针使用时,护理人员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型号(一般为22~24号),以保证输液过程中的滴注需求。同时应选择专用敷贴固定静脉留置针,并及时更换,一般3~5天更换1次。(3)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操作应在无菌环境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在留置期间要注意观察周围皮肤的情况,防止出现红肿、压疮等不良反应。(4)输液完毕,要及时封管处理,如再次输液时出现阻碍,应及时应用肝素注入头皮针,并回抽凝血块,避免栓塞情况发生。同时对基本无菌病情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临床情况对静脉留置针进行管理,以保证患儿的血管穿刺感染率达到可调控风险范围以下。综上所述,在儿科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穿刺较传统头皮针穿刺具有优势,但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中要做好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取得家属支持和配合;同时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和穿刺部位,并严格规范穿刺方法和无菌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能降低患儿穿刺恐惧感,也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优质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琴.关于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37-238.

  [2]黄小金.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3):166-168.

  [3]周冰.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6:79-83.

  [4]郭燕珍,傅静芬,陈玲玲.有效管理在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成功率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3):42-43.

  [5]陈春燕,黄晓君,陈伟英,等.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静脉留置针规范护理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226.

  [6]蒋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5):406-409.

  [7]郭雪芹.158例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3(22):202-203.

  [8]陈月香,朱俊清,彭晓红,等.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成功留置时间与拔管原因分析[J].安徽医药,2016,37(7):907-909.

  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PBL教学法分析

  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实习生选取124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62人采用讲授法,观察组62人采用PBL教学法,对比分析两组实习生出科考核成绩和学生对教学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实习出科考试平均分高出对照组11.61分,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运用PBL教学法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PLB教学法;临床体会

  儿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科室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和治疗内容是小儿生长发育、小儿卫生保健以及小儿疾病防治[1]。作为一个重要科室,PBL教学法纳入到儿科临床教学模式中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经过各大医院多年来在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探索研究证实,PBL教学方法是一种成功的临床教学法。它进一步推进了儿科临床教学改革、提高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讲授法和PBL教学法的区别,现将统计数据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实习生中选取124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2人,观察组62人,两组实习生的性别、年龄以及实习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分成7个小组。医师带队对相同的儿童进行各项常规检查,检查过程中和查房过程中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然后诊断病情并提出若干问题,由学生回答。

  2)观察组方法:观察组PBL教学法组分成7个小组。辅导医生首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小儿症状的相关诊断等辅导,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同对照组相同的病例。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监督指导诊断,对于那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老师来进行归纳总结指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实习生的出科考试成绩。满意度评分标准[2]:通过对实习生制定满意度评价表,由实习生个人进行有效填写,统计问卷分数,将满意度设置三个标准档次,其中,满意:80-10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使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为P<0.05。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值检验,检验结果为P<0.05。表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1)对比之下,观察组成员的实习出科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对比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法的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总结

  PBL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方法设置上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多种手段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来分析解决儿科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办法,是通过针对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来建立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PBL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体,它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教学模式,学习气氛较为轻松[3]。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完美的解决了学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在寻找解决答案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科临床实习时间较短,在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践问题不多,自然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也就不多,但是PBL教学方法完美的改善了这一不足。因为在资料搜索过程中学生会大量的见识很多的病史资料和图片,可以通过病史资料的研究来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师在这一过程中就是起到引导和辅助以及答疑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分高出11.61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过满意度调查,观察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教学效果评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医学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鹏,李鸿雁,杨俊玲等.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践[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41-44.

  [2]鲁利群,黄莉,杨欣等.基于PBL教学法的循证医学教育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5):562-565.

  [3]曲书强,邵庆亮,吕莹.PBL结合LBL的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6):153-154.